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文化传统文化
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时间:2019-04-08 09:52:52  来源:  作者:花未央

  古人十二时辰配图,竟美得如此惊艳!

 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,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,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。时辰的起点是午夜。关于时辰的起源,顾炎武在他的《日知录》中曾这样记录:“自汉以下。历法渐密,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,盖不知始于何人,而至今遵而不废……一日分为十二,始见于此。”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,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。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:“其间旦暮闻何物?杜鹃滴血猿哀鸣。”“旦暮”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,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。

  子时

  姑苏城外寒山寺,

  夜半钟声到客船。

  ——张继《枫桥夜泊》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,就叫“夜半”。“夜半”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23时~当日凌晨1时,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,称作子时。

  人们最早把“夜半”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,见于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:“醉而送之,夜半而遣之。”

  “夜半”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,而人们平素所说的“半夜”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,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。

  丑时

  鸡鸣而食,

  唯命是听。

  ——《春秋左传正义》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从字面上来看,“鸡鸣”确有“鸡叫”之意,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、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,即深夜过后的1~3时,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。

  鸡被古人褒称作“知时畜也”。《韩诗外传》中赞颂鸡云:“守夜不失时,信也。”曙光初现,雄鸡啼鸣,拂晓来临,人们起身。

  寅时

  鸡鸣洛城里,

  禁门平旦开。

  ——鲍照 《代放歌行》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,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“平旦”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。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,即每天清晨的3~5时。

  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的“平旦之气”,是我们所见到的“平旦”一词的最早用例。这句里的“气”,系指“天空的云气”。后来的《史记·李将军传》一文也用了“平旦”这个词,如:“平旦,李广乃归其大军。”

  卯时

  日出有曜,

  羔裘如膏。

  ——《诗经·桧风·羔裘》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“日出”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。用地支命名,为卯时。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~7时。此时,旭日东升,光耀大地,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。

  辰时

  朝晨发兮鄢郢 ,

  食时至兮增泉。

  ——王逸 《九思·守志》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食时就是古人“朝食”(吃早饭)之时,即每天的7~9时。以地支命名,称之为辰时。

  “食时”一词,早在《礼记》中就出现了。例如:“故君子仕则不稼,田则不渔,食时不力珍,大夫不坐羊,士不坐犬。”另外,《管子·弟子职》里也有运用“食时”的句子。如:“至于食时,先生将食。”

  巳时

  至于衡阳,

  是谓隅中。

  ——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,即上午的9~11时,用地支表示为巳时。

  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最早出现“隅中”一词:“至于桑野,是谓晏食;至于衡阳,是谓隅中;至于昆吾,是谓正中。”

  午时

  与庄贾约,

  旦日日中,

  会于军门。

  ——《史记·司马穰苴列传》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,即为正午的时辰。日中表示每天的11~13时。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,称作午时。

  上古时期,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。有例为证:“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。”

  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一儿曰:‘日初出大如车盖,及日中则如盘盂,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?’”《史记·司马穰苴列传》:“与庄贾约,旦日日中,会于军门”。可见“日中”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。

  未时

  “诸客奔走市买,

  至日昳皆会。”

  ——《汉书·游侠传》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“日昳”,以地支命名,即未时,指每日的13~15时。“昳”,《说文》释为“日昃也。”“昃,日在西方时,侧也。”

  这个时间名词,最初见于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旦至食,为麦;食至日昳,为稷。”又《汉书·游侠传》:“诸客奔走市买,至日昳皆会。”“日昳”的意义是,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。以中天为界,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。

  申时

  日至于悲谷,

  是谓晡时。

  ——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古人进餐习惯,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。因此,“晡时”之义即“第二次进餐之时”。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,它指每天的15~17时。

  “晡”(馎)时”,始见于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篇:“(日)至于悲谷,是谓晡时。”

  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里有使用“晡时”的例子:“晡时,门坏。无济于城上请罪,进诚梯而下之。”

  酉时

  日入而说,

  许偃御右广。

  ——《春秋左传正义》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“日入”即为太阳落山,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。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,指每日的17~19时。

  古时,人们又将“日出”和“日入”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。《元史·日历志》云:“日出为昼,日入为夜。”

  当时人们生产劳动、休养生息就是以“日出”、“日入”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。

  戌时

  月上柳梢头,

  人约黄昏后。

  ——欧阳修《生查子》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指太阳落下,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,即19~21时。用地支表示为戌时。

  人们为什么要用“黄昏”来表示这一时辰呢?《说文》曰:“黄,地之色也。”又说:“昏,日冥也。”夕阳沉没,万物朦胧,天地昏黄,“黄昏”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。

  亥时

  晻晻黄昏后,

  寂寂人定初。

  ——《孔雀东南飞》
古人十二时辰配图:传统文化的惊艳艺术!

 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,它指当夜的21~23时,地支命名是亥时。意思是夜已很深,人们停止活动、安歇睡眠的时候。

  “人定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来歙传》:“臣夜人定后,为何人所贼伤,中臣要害。”

  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就有“晻晻黄昏后,寂寂人定初”的诗句。

  图片作者:青简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推荐资讯
科勒精选邀裘继戎与Dirty Class跨界共创《声色·艺无界》
科勒精选邀裘继戎与Di
宝龙艺术酒店博览会于青岛宝龙福朋酒店隆重举行
宝龙艺术酒店博览会于
“美酒让诗人获得最大灵感” 欧盟驻华大使爱上中国诗酒文化
“美酒让诗人获得最大
纸醉墨香-观梁战书画展有感
纸醉墨香-观梁战书画
喜迎百年党庆,支持民族品牌|奇瑞新能源上海青扬店开展国潮汽车文化公益乐学主题活动
喜迎百年党庆,支持民族
戏剧界新星冉冉升起,中国戏剧学院附中戏剧袁欣晏斩头露角
戏剧界新星冉冉升起,中
联通赋能智慧文旅,打造河北文旅新体验!
联通赋能智慧文旅,打造
韵兰与冬青艺术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盛大开幕
韵兰与冬青艺术展在中
取家乡之水,奏天地人和——谭盾《敦煌·慈悲颂》震撼长沙音乐厅
取家乡之水,奏天地人
星云大学与中国文化矩阵战略扬帆起航
星云大学与中国文化矩
《寻梦滕王阁》追寻千古名楼风骨,打造中华文化会客厅
《寻梦滕王阁》追寻千
一抹永恒的色彩 | 是经典也是潮流
一抹永恒的色彩 | 是
019“孝行天下温暖万家”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弘扬新时代孝文化
019“孝行天下温暖万
探寻深山秘境:3所大山里的时尚民宿
探寻深山秘境:3所大山
成都·坐忘森林,一宿一悟在火锅之城住森林里
成都·坐忘森林,一宿一
香格里拉·桔子水晶酒店,坚持内心最重要
香格里拉·桔子水晶酒
禅趣·中式茶舍:3个中式禅意茶室装修设计
禅趣·中式茶舍:3个中
最美中式酒店设计,四个充满禅意的度假酒店
最美中式酒店设计,四个
九华山·开元美途,置身俗尘外身心天地宽
九华山·开元美途,置身
13款吉祥如意剪纸:燕山王老歪原创剪纸作品
13款吉祥如意剪纸:燕山
42幅学雷锋剪纸艺术:雷锋精神却经久长存
42幅学雷锋剪纸艺术:雷
日本勝亦勇水墨功夫中华武术插画(八)
日本勝亦勇水墨功夫中
日本勝亦勇水墨功夫中华武术插画(三)
日本勝亦勇水墨功夫中
粉彩扒花工艺:细腻绝妙的陶瓷工艺!
粉彩扒花工艺:细腻绝妙
打造多层次空间,唯屏风之选
打造多层次空间,唯屏风
实木镂空玄关折屏,新古典复古彩绘玻璃屏风
实木镂空玄关折屏,新古
相关文章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